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
本章知识点:文章源自小锋爱养老www.zhyl.net,禁止采集。小锋谈养老-https://www.zhyl.net/xuexi/405.html
(一)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文章源自小锋爱养老www.zhyl.net,禁止采集。小锋谈养老-https://www.zhyl.net/xuexi/405.html
(二)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文章源自小锋爱养老www.zhyl.net,禁止采集。小锋谈养老-https://www.zhyl.net/xuexi/405.html
(三)认知行为理论文章源自小锋爱养老www.zhyl.net,禁止采集。小锋谈养老-https://www.zhyl.net/xuexi/405.html
(四)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文章源自小锋爱养老www.zhyl.net,禁止采集。小锋谈养老-https://www.zhyl.net/xuexi/405.html
(五)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文章源自小锋爱养老www.zhyl.net,禁止采集。小锋谈养老-https://www.zhyl.net/xuexi/405.html
(六)增强权能理论文章源自小锋爱养老www.zhyl.net,禁止采集。小锋谈养老-https://www.zhyl.net/xuexi/405.html
(七)社会支持理论文章源自小锋爱养老www.zhyl.net,禁止采集。小锋谈养老-https://www.zhyl.net/xuexi/405.html
(八)优势视角理论文章源自小锋爱养老www.zhyl.net,禁止采集。小锋谈养老-https://www.zhyl.net/xuexi/405.html
(九)发展性社会工作文章源自小锋爱养老www.zhyl.net,禁止采集。小锋谈养老-https://www.zhyl.net/xuexi/405.html
知识点1:精神分析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1)意识层次理论
意识层次包括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次。
(2)人格结构
精神分析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如果能够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人格就是完善的。
(3)焦虑、防卫机制
当个人的本我欲望违反超我的原则时,自我就会发出警告,内部就会出现无法接受的冲突。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防卫
机制是为了消除不愉快情绪体验所采取的自我调适方法,包括:否认、替代、认同、投射、合理化、反作用、退化、压抑、升华。
(4)性心理发展
弗洛伊德将性心理发展分为5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每个阶段都要获得相应的满足,否则就会表现为问题,就需要治疗。
2.精神分析理论的实务原则
(1)个别化原则。强调每个人的早期经验都是不同的。
(2)强调与案主签订治疗契约。
(3)治疗者要为案主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环境。
(4)精神分析治疗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
(5)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倾听和同理案主的想法与感受,要给予支持和接纳。
3. 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的应用
治疗情境
治疗关系
治疗性对话(自由联想、治疗式倾听、诠释过程)
总结:
强调童年(或早年)经验对现在生活的影响
运用自由联想的方法
【例题】关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前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要素
B.性心理发展是个人心理发展的基础
C.超我是本我由经验中发展出来的
D.防卫机制是正向的自我调适方法
【答案】B
【解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将人的性心理发展作为人的心理发展的基础。他将性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会以 不同的方式获得性的满足,释放能量。如果人的欲望不能得到适当满足,就会出现焦虑,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成为人的问题行为,需要帮助和治疗。A错误,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精神活动的根源就是潜意识;C错误,超我由自我发展而来;D错误,防卫机制是一种自我调适的方法,包括正向和负向的。
【例题】服务对象小马患有社交恐惧症,社会工作者小张打算运用精神分析理论的相关技巧来帮助他,以下做法符合精神分析理论的是( )
A.改变小马对人际交往的不合理认识
B.运用自由联想的方法分析小马的潜意识
C.改善小马周围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D.让小马意识到自己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答案】B
【解析】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精神活动的根源就是潜意识,它对人行为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因此要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就必须探寻潜意识的意义。方法是通过解释梦、口误和自由联想,在人无意识的表达中发现潜意识的意义,对造成病态的潜意识给予诠释,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题】刘女士最近与男朋友关系不和,情绪低落,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因而向社会工作者小林求助,但最近的两次面谈,刘女士都失约了,小林问及失约的原因,刘女士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就忘记了,我这两次都是提醒自己的,但每次见你之前我都跟我男朋友打电话,然后我们就在电话中吵了起来,他最近对我很冷漠”我就的赌气跟他说我们没法儿继续了。”小林说:“你最近对男友有很多不满,我也在帮你想这是怎么回事,咱们一直在尝试找出你忘记面谈的原因。你每次都说起男友,说他如何如何不好,觉得自己早该跟他分手,我想这是不是就是你忘记来见我的原因呢?”根据精神分析理论,小林的回应采用的技巧是( )
A.治疗情境 B.治疗关系 C.自由联想 D.诠释过程
【答案】D
【解析】诠释过程是指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表达其对服务对象心灵世界的了解。当一个人面对不被允许的冲动时,就会采用防御机制进行抵制。当防御机制失效时,焦虑和问题就此产生。社会工作者对于服务对象的重要性在于移情。诠释过程包括4个技巧:一是面质,指出服务对象不自觉并且重复的特定行为或话语,引发服务对象思考其背后的含义。二是澄清,协助服务对象了解其经验的详细内涵,主要涉及挖掘出过去对现在的心理现象的影响。面质与澄清有助于服务对象对其经验有更多认识,但是不能呈现潜意识的意义。
三是诠释,涉及潜意识内涵的呈现与说明,如愿望、情感与防卫机制。诠释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服务对象将潜意识转化为意识。
四是整合,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经验的整体认识。
题干:“你最近对男友有很多不满,我也在帮你想这是怎么回事,咱们一直在尝试找出你忘记面谈的原因,你每次都说起男友,说他如何如何不好,觉得自己早该跟他分手,我想这是不是就是你忘记来见我的原因呢?”就是一种诠释过程。
知识点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人在情境中
环境具有整体性(环境系统中的每一个因素对人的影响都不是单一地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因素的作用都不能被忽视,也不能被夸大)
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
具体现实:具体的食物、衣物、住房、生命安全、医药、就业机会和受教育机会等。
社会心理现实:人际关系,通过人际交往,在环境中获得价值认同,提升个人的价值感。
知识点3:认知行为理论1.认知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
“自动的思维”(“自动化思考”)是指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了某种相对固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行动发出已经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而是按照既有模式发出。
如果人们有正确的认知,他的情绪和行为就是正常的;如果认知是错误的,则他的情绪和行为都可能是错误的。
所以,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
错误的认知导致错误的行为,正确的认知就能帮助服务对象建立起正确的行为。要想改变服务对象的行为,必须首先改变他的认知。
2.认知行为学派的助人过程
在实际助人过程中,认知行为学派——
一方面协助案主做到自我了解、自我控制;
另一方面提供外在监督,实现自我控制与外在控制的结合。
3.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教育者
陪伴者
【例题】大彬找工作时,总在面试环节被淘汰,以致于对面试产生心理阴影,一进入面试场地身体僵硬、手足无措,为此,向大洪求助,为帮助缓解大彬在面试中产生的紧张情绪,大洪运用认知行为论中逆向操作介入,适宜做法是( )
A.在实施逆向操作前征得大彬同意
B.给大彬布置逆向操作的家庭作业
C.逆向操作时让大彬独自去体验面试情境
D.让大彬在逆向操作中形成正向经验
【答案】A
【解析】所谓逆向操作就是让服务对象提前面对其所担心的行为或情境,让服务对象的焦虑提前发作,在提前体验焦虑情境的过程中澄清错误认知。这样就可以避免在真实情境中焦虑发作。但必须注意的是,逆向操作不可用于有自杀意图的个案身上。另外,在使用逆向操作时必须事前征得服务对象的同意,且社会工作者必须全程陪同服务对象,不可以安排服务对象自行完成。
【例题】大学一年级学生小林第一学期学习成绩中等。他觉得没有达到自己刚上大学时设立的“保持成绩优秀”的目标,因此很失望,同时担心自己缺乏大学学业所要求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二学期小林发现自己上课时经常走神,不能完全跟上课程进度,他越来越担心自己“这样下去要挂科了”,更加觉得自己“真的不会主动学习”。社会工作者在得知小林的状态后,根据认知行为理论为小林提供帮助,其适宜的做法是( )。
A.帮助小林看到学业挫折带给他的独特感悟和磨练
B.建议小林呼吁学校修改必修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
C.询问小林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怀疑自己能力的想法
D.请小林回顾从小按照家长和老师的安排被动学习的经历
【答案】C
【解析】认知学派认为,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当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认知对个人的行动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着个体是否最终采取行动。因此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就要先改变他的认知。
A错误,属于存在主义理论的观点;
B错误,做法错误,为无关项;
C正确,属于认知行为理论;
D错误,属于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
故本题选C。【例题】王女士是一名乳腺癌早期患者,她觉得是因为自己“上辈子作了孽”,才被如此惩罚,性格变得越来越自卑和孤僻,不肯继续接受化疗,身体状况进一步恶化。她的主治医生请医务社会工作者小乔协助解决王女士的问题。小乔在与王女士几次沟通后,决定运用认知行为理论帮助她。下列介入措施中,体现小乔扮演教育者角色的是( )。
A.与王女士探讨其思维方式,并讨论其认知错误
B.帮助王女士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反思、修正行为
C.与王女士一起讨论确定行为修正的目标及策略
D.协助王女士养成良好的习惯,调整自己的生活
【答案】B
【解析】认知行为理论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互动,认为外在的环境改变与内在的认知改变都会最终影响个人行为的改变,社会工作者在此过程中所担当的教育者角色至关重要。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关系中有两个重要的角色,一个是教育者,一个是陪伴者。作为教育者,社会工作者要训练服务对象运用认知行为理论与技巧来检验自己的认知训练,修正其不当行为(B正确)。作为伙伴,社会工作者要陪伴服务对象一起探讨其思维方式,讨论其认知错误,确定行为修正的目标与策略,并协助他学习正确的行为,规划自己的生活方式。
ACD属于陪伴者角色。
【例题】大学生小李感到自己各方面表现都不如其他同学优秀,内心很痛苦,时常情绪低落。社会工作者小马在了解小李的情况后,计划运用认知行为理论帮助小李。下列小马布置的家庭作业中,最能协助小李自我感觉错误认知的是( )。
A.及时记录下自己情绪变差时的想法
B.每天坚持抽点时间做一点放松训练
C.每天坚持大声对自己说“我也很优秀”
D.及时记录下其他同学表现不良的情况
【答案】A
【解析】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服务对象按照认知治疗模式的要求,逐步完成社会工作者指定的任务,记录结果,以便从中找出错误认知,并进一步挑战和改变错误认知和错误的自我对话。
【例题】大学生小沈觉得必须抓住每个机会才能保证毕业后有好的前途,因此她总是忙于完成课内外的各种学习和实践,深感疲惫。当她力不从心时,又担心事情做得不好,会影响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印象。为此她长期焦虑,向社会工作者老周求助,根据认知行为理论,老周宜采取的做法是( )
A.明确指出小沈特别看重外部评价的特点,协助她去探索内心深处的潜意识
B.与小沈分析“必须抓住每个机会”的想法,引导她觉察自己的非理性思维
C.指出小沈基本能够合格完成任务的事实,激发她掌握个人发展的更大潜能
D.启发小沈反思追求“好前途”的意义,引导她洞察内心里最想追求的目标
【答案】B
【解析】把握题干关键词“认知行为理论”。
A项潜意识属于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
C项激发潜能是增强权能理论的观点;
D项反思意义、洞察目标是存在主义的观点。
版权声明:本站下载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网站或作者所有。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